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强化应急物资保障,要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坚决守护人民健康。
那么,目前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进展如何?应急医用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完善?中国之声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清明。
全国人大代表、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清明|图自受访者
新冠灭活疫苗
“可以提供2亿人份的疫苗”
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消息,全球有8款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其中4款来自中国团队。全国人大代表于清明介绍,目前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两个新冠灭活疫苗,均已进入二期临床阶段。
4月12日,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申报的一类新药——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许可。这是全球首家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
于清明:“研究的新冠灭活疫苗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到目前为止,应该有2000人左右已经得到了注射,并且这2000人的效果还不错。现在武汉所、北京所两个生物所加起来,可以提供2亿人份的疫苗,我们叫2亿剂,所以这个数量很大的。”
对于疫苗何时能够量产上市?于清明代表介绍,医药研发应该审慎安全,距离让所有人都能用上疫苗还需要时间。为了尽快实现新冠病毒疫苗的大规模生产,中国生物北京所已经完成了新冠疫苗车间建设,武汉所将于今年9月建成,但由于缺少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影响了应急状态下的疫苗研发效率,同时企业已经建成的高等级生物安全设施也无法投入生产,也影响了疫苗的规模化上市使用。
于清明:“建设高等级生物安全基础设施是维护公共安全的有力支撑,符合国家生物安全的战略要求。为了加强生物安全的监管,这一次我提的建议是,要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的协调机制,在国家层面设立生物安全风险防控的协调机制,并且将中央企业纳入到协调机制当中。建议做好中长期规划,加强人用疫苗生物安全三级及以上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
疫情暴露出
医疗服务的短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药集团向湖北和武汉运送了大量的医用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物资,同时也提供了呼吸机、连续性血液透析机、空气消毒机等各类临床急需的医疗设备,发挥了央企的主力军作用,但于清明代表表示,此次疫情也暴露出公共卫生防控领域的短板,急需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体防控体系。
大年初一凌晨两点,满载国药器械、河南亚都捐赠的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帽、医用手套共计290余万件疫区急需医用防护产品从河南长垣开赴武汉
于清明:“重点增加专项投入,从基础设施储备模式、大数据管理、通信保障、物流能力建设等各方面,健全国家应急应用物资战略储备体系。第一是建立指挥有力,责任明确,响应迅速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体防控组织机构。二是实现应急物资的多模式储备。三是建立应急物资的智慧供应链平台和应急通讯保障系统。四是建立应急物资指定机构和专业队伍,加强应急演练。”
同时,本次新冠疫情也暴露出我国很多高端医疗器械的核心零部件技术仍需突破,继续科技攻关。
于清明:“现在95%以上,我们能够自给自足了,还有5%的高性能医疗器械,我们还得需要进口。有很大一部分医疗器械关键的技术与核心的零部件难以完成,或者难以实现国产化。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急需做到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生产,这需要政府针对这种核心的器件,从研发、生产到使用要给予系统性的政策支持。”